|
「“三變”改革在韓城」發展特色農產品 激發“股民”致富心韓城傳媒網 民生/社會/時訊/熱點 關注 ![]() 發展特色農產品 激發“股民”致富心 韓城日報記者 劉寧寧/文 張東進 劉寧寧/圖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說到底,其實是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不僅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通過農民變股民,推動扶貧方式的變革,助力實現鄉村振興。芝川鎮郝莊和芝塬兩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充分發揮當地地理、土壤、氣候等優勢,引導村民發展特色農產品,激發大家致富奔小康的積極性,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進一步激活當地經濟發展活力。 郝莊櫻桃:村民腰包鼓起來 5月18日,芝川鎮郝莊村櫻桃園開園,幾乎每天都有采摘的游客和前來收果的商販。村民劉社乾家有3畝多櫻桃,這幾天忙的一天只吃一頓飯還要擠時間,但心里仍然喜滋滋。他高興地告訴記者:“地是我的,櫻桃是我的,股份我也有,今年是個豐收年,畝產1千多斤,按目前價格,畝產值至少1萬元,和以前種花椒、蘋果相比,現在櫻桃的效益都不敢想! 說起郝莊村“饞人”的櫻桃園,村委會主任劉世學告訴記者,郝莊村離城30多公里,人多地少,產業單一,且大部分農戶靠種莊稼過日子,一年辛辛苦苦種兩料莊稼,1畝地的純收入超不過1000元,是我市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全村除年齡大的老人住在村里,可以說是個“空殼村”。 身為村委會主任,雖然劉世學自己平時做水果販賣生意,能掙錢,但如何帶領群眾一起富起來,是壓在他心里最大的“心病”。2014年,他憑借自己近十年的水果生意經驗,結合龍亭塬海拔高、溫差大的自然氣候優勢,加上信訪局扶貧駐村工作隊的幫扶指導,經過反復檢測當地土質,進行品種考察,村上大膽啟用35萬元扶貧資金,號召村民栽種“紅燈”和“布魯克斯”兩個品種的櫻桃,當年,許多村民對這個新產業有顧慮,全村只栽種了120余畝。 2018年櫻桃豐收后,由于品種新、果質好,不到10天,全村櫻桃被搶購一空,1畝地竟然能掙8000元,收入幾乎比之前種莊稼高出十倍?吹叫б婧,更多的村民新栽了櫻桃樹,全村種植面積達到800多畝,除確實沒有勞動能力的農戶外,全村基本家家都栽種了櫻桃。 “郝莊櫻桃”富了這個曾經的“窮窩窩”,也逐漸成為村子的特色品牌,那么如何讓這個品牌持久的釋放活力,走進更多人的心里,真正成為富民強村的主導產業。劉世學告訴記者:“我們按照合作社+農戶的管理系統,合作社注冊‘郝莊大櫻桃’商標,統一指導栽植品種、管理技術、包裝材料、銷售,農戶各自負責日常管理。這樣一來,合作社為農戶種植櫻桃提供保障,農戶沒有后顧之憂,心里多了一份堅定,誰家櫻桃種的好,價格就賣得高,而且大家掙得錢越多,到時候合作社的分紅更多,這個品牌自然深入人心,村里這個產業也會越做越大越強,村集體經濟也會越來越壯大,村民的腰包也會越來越鼓! ![]() 另外,郝莊村合作社不僅有櫻桃產業,還有小米、核桃、花椒、黃桃等一系列特色農產品,均實現了統一管理、包裝、銷售。合作社收益達到一定比例后,以股份形式為750個股民進行分紅,提高收益。村里人人堅信,不久的將來,郝莊果品將會成為韓城馳名商標,郝莊這個窮窩窩定會發展為人人有存款、家家城里有樓房。 看著櫻桃園來來往往的采摘游客和農戶臉上燦爛的笑容,劉世學告訴記者,下一步,還要引進櫻桃新品種,示范推廣新技術管理設備、苗木品種、修剪技術等,建成集采摘、觀光、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示范基地。 芝塬葡萄:股民致富新希望 和郝莊村一樣,芝塬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結合當地土壤特征,利用緊鄰神農果業專業合作社的優勢,于2018年10月份開始流轉土地,投資45萬元建設5個分別占地近兩畝的大棚,準備與神農果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發展葡萄種植,計劃將葡萄產業發展為合作社的特色產業,成為村民增收的“金蛋蛋”。 5月22日,在兩個已經栽好葡萄苗的新建大棚里,百余株葡萄苗爭相生長。據了解,葡萄產業發展按照“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的方式,芝塬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建設大棚,神農果業專業合作社負責技術托管和銷售,村民在葡萄園打工掙錢。另外,合作社根據收支情況,按照一定比例為全村631位股民分紅。 芝塬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王戰杰告訴記者:“這些葡萄明年基本上就能產生效益,兩三年左右,合作社就能給股民分紅,到時芝塬群眾真的就成了網上說的,地還是我的地,我在自家地里干活,既能掙工資又能分紅,而且我還有土地流轉金補償,真是想想都覺得渾身是勁!瘪v村第一書記陳藝軍按耐不住激動地心情告訴記者,芝塬發展葡萄產業從前期設想到規劃、實施,他一直參與,不僅有感情,更有信心,今后要繼續擴大規模,讓葡萄成為芝塬村股份經濟合作的“頂梁柱”,成為所有股民的新希望。 ![]() 除了發展葡萄,合作社還有2018年7月建成投用的50千瓦光伏發電系統。同時,還有去年全部恢復投用的3座機井,雖然目前沒有給村民帶來直接股金分紅,但它為芝塬631位股民帶來的間接經濟收入不言而喻。特別是今年,全市農作物在與旱情抗戰時,芝塬的700余畝花椒、蘋果因及時澆水解渴,長勢喜人。貧困戶王海榮瞅著豐收在即的花椒,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村上花椒每畝至少比別的村收成多一半,我這2畝花椒到時收入也不少,脫貧致富的路上,我絕不掉隊! ![]() 下一步,芝塬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將在鞏固現有產業的基礎上,規劃建設農副產品交易中心,培育和發展富有地方文化特點的傳統手工藝等特色產業……真正將“村民”變成依托合作社增收致富的“股民”,將村莊變成依托景區推動景村融合發展的特色陣地。 本期編輯:褚夫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