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加征關稅影響幾何部分農產品漲價,與經貿摩擦無關4月中旬起,美國很多農民們忙碌起來,要趕在最適宜的氣候條件下完成播種,對眼下的美國農民來說,最大的祈愿便是中美貿易能早日跨過寒冬。 新華社發 美對華不斷升級貿易摩擦,并進行一系列無理指責。中方如何看待美國的貿易霸凌主義行徑?美對華加征關稅對中國的外貿和外資將產生什么影響?中方將如何應對?近日,中國商務部和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對此進行回應。 美國是重要出口市場 但重要性在下降 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中國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今年4月23日,我國修訂了商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商標和商業秘密加強保護。新通過的外商投資法也明確禁止強制技術轉讓,下一步還要對著作權法、專利法進行進一步修改。 王受文介紹,美方加征關稅措施會對中國外貿造成一定負面影響,但總體可控。首先,美國仍是中國重要出口市場,但重要性在下降。其次,中國的出口市場日益多元。第三,中國外貿規模大、韌性強。 最近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將給外貿企業帶來利好。比如,大規模減稅降費措施,進一步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今年我們還將繼續加快推進自貿區建設,積極發揮自貿協定作用;支持企業開拓多元化市場,更大規模增加商品和服務進出口。 美方采取加征關稅措施對中國吸收外資有什么影響?如何看待一些外資企業向國外轉移產能的現象?王受文表示,中美經貿摩擦對中國吸收外資的影響,是可控的。美對華投資占中國吸收外資比重較低,中國有巨大的市場吸引力,外資企業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對于扎根中國、面向中國市場的外資企業,受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是有限的。 當然,目前確實存在部分以出口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向國外轉移產能的現象,但總體占比不大。根據最近中國美國商會調查,只有約2%的美資企業計劃退出中國市場。企業向外轉移,雖然可能節省一些成本,但也面臨其他不確定風險,例如產業配套能力、經濟發展環境、勞動力素質等,同時也包括美國對其投資地采取貿易限制措施的風險。 一旦失去中國市場 想重新獲得份額很難 自中美貿易戰以來,農產品進出口一直受各方高度關切。加征關稅對中美兩國農業帶來哪些影響?進口大豆缺口如何彌補?國內食品價格是否會因此上漲?日前,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就相關問題接受了記者采訪。 據韓俊介紹,美方在其301條款下對中方發起兩輪加征關稅措施。作為反制措施,中方對美方出口農產品也加征了關稅。 “可以說,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幾乎所有農產品,都因為美方率先發起的貿易戰而被加征了反制關稅!表n俊表示。他說,中國是美國最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去年美國大豆對中國出口減少1621萬噸,遭遇“腰斬”;去年下半年至今年第一季度,美國對中國農產品出口額為62.5億美元,同比下降近七成,其中大豆同比減少87%,谷物減少95.5%,棉花減少43.6%。 中方的反制措施造成美國農產品庫存高企、市場價格大幅下跌、農場收入嚴重縮水。雖然美國先后出臺了兩輪農業援助計劃,但失去中國市場是美國農民不可承受的,因為這個市場一旦失去就會被其他國家填補。他強調,如果美國不取消全部加征關稅,中美農產品雙邊貿易,包括大豆貿易不可能恢復正常。一旦失去中國這個市場,想重新獲得份額很難,這一點美國農業界很清楚。 同時,韓俊表示,在自美大豆進口大幅減少的情況下,中國有能力、有信心通過豐富的政策工具和多元的供應來源,保障國內供需平衡。 他表示,因為資源稟賦原因,我國大豆主要依靠國外市場的局面不會改變。中國愿意擴大開放,愿意和所有國家做生意。 針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美國的影響和應對問題,韓俊說,中國一方面繼續加大力度開發東盟、日本、歐盟等傳統市場的潛力,另一方面強化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投資合作,積極開拓新興替代市場。 最近,部分農產品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上漲,比較突出的是水果、豬肉和雞蛋。韓俊分析說,這主要是受前期氣候、疫病等不利因素影響,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和周期性,與中美經貿摩擦沒有直接關系。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5月31日舉行中美經貿關系高端研討會,中國多位行業協會的負責人在會上透露,美國對華挑起貿易爭端幾乎傷害了美國自身經濟的每一個領域,后果已經顯現,農業成為“重災區”,能源和石化、汽車等多個行業受到沖擊。 |